9月22日,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(下称“研究院”)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红满堂举行,总结研究院成立一年来的工作进展,听取业界专家指导意见,深入交流探讨,推进“北豆南移”事业高质量发展。华农校长薛红卫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教授杨维才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农教授刘耀光,研究院荣誉院长、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主席、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马红教授,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汉明,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田志喜,研究院新任院长、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,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华农教授罗利军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教授年海、浙江大学教授张亮生等出席会议。
薛红卫表示,作为华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、布局建设跨学科平台的重要举措,研究院始终聚焦国家“北豆南移”战略需求,在热带亚热带大豆种质资源创制、高产优质品种选育、绿色栽培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,为广东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技支撑。希望研究院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,继续强化基础研究,加快大豆高产优质遗传基础、耐逆分子机制、固氮增效等原创性突破,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;推动协同攻关。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、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力量,构建“学科-平台-产业”全链条创新体系;拓展国际视野,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科技合作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南方大豆创新高地。
校长薛红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马红(右二)、新任院长孔凡江(左二)、执行院长王应祥(左一)颁发聘书
校长薛红卫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田志喜(右一)、林汉明(左一)颁发聘书
会议还为研究院荣誉院长马红、新任院长孔凡江,执行院长王应祥,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汉明、委员田志喜颁发聘书。
马红表示,随着油料的国际战略地位提升,大豆生产的相关研究工作显得愈发重要。华农大豆研究生机勃勃,研究院的成立也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,令人欢欣鼓舞。自己将尽力为研究院提供支持,期待未来各方能达成更多合作,共同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。
孔凡江表示,华农的大豆研究底蕴深厚、成果丰硕,研究院同仁将携手并进,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,夯实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基础,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,推动更多国际交流与合作,将研究院打造成集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一流学科基地。
学术委员会委员围绕研究院建设进行交流讨论
王应祥介绍,研究院成立一年来,在资源创新、品种培育、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,包括采用精准鉴定平台和生物技术创制了一批大豆新种质,为选育突破性重大大豆新品种奠定了基础;审定了广泛适应热带亚热带区域的5个大豆品种,为我国南方大豆生产和种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;持续推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合作,多个育种品种在巴西、巴基斯坦、坦桑尼亚、贝宁、赞比亚等国家进行示范推广等。
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,研究院成果显著、振奋人心,并就下一步建设方向和研究内容作充分交流讨论。葛良法、钟晋顺、连腾祥、周筱帆、郭长奎、程艳波、方祥等来自农学院、生命科学学院、食品学院、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的大豆研究专家围绕基因编制、遗传基础、微生物互作、环境适应、育种、示范推广、食品加工等方面作专题报告。
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,学校科学研究院、国际交流处(港澳台事务办公室)、农学院、生命科学学院、食品学院、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、专家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。
文图/费思迎